【本文作者】吳俊賢醫師 【本文作者服務診所】行政院衛生署台南醫院 【文章分類】中醫中藥 發表日期:2010-03-24 點閱數:18082
【文章標題】術前術後的中醫調理
一、 適用對象:
將進行手術之患者或術後患者。術前有體質虛弱,易頭暈目眩、倦怠疲勞、體力不佳、易反覆感冒者。術後有腸沾黏、便秘、傷口愈合緩慢、食欲不振、恢復緩慢等症狀,需靜臥休息者。
二、中醫調理之優點
1. 中西醫優點互補:
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有截長補短的效果,也是目前各國研究的趨勢,許多研究證實中藥在提升人體的免疫力有不錯的效果,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絞股藍等都有許多研究論文發表。益氣養陰類藥物可促進傷口愈合,調整病人體質;健脾益氣類藥物可以增進食欲,提升免疫力;活血化瘀類藥物可以改善循環;而理氣類藥物與瀉下類藥物對於腸胃系統的調整也很有幫助。
2. 提升手術成功率與縮短術後恢復期:
進行外科或骨科手術後,患者常需一段時間靜養休息以恢復體力,中醫觀點認為手術會耗損人體元氣,體質較佳者恢復較快,因此建議術前體質虛弱與術後恢復不佳的患者,都可以配合中醫調理,以增利手術順利進行與術後恢復。
3. 改善體質、增進體力:
術後食慾低落、倦怠、傷口反覆感染,不易愈合、體力不濟、便祕或腹瀉等,這些都是手術後常見的問題;有些患者本身就有過敏性體質,如慢性鼻炎、鼻竇炎,反覆發作影響體力復原,而這些都中醫治療的強項,注重整體性的治療,改善偏寒或偏熱的體質,讓患者能加速恢復原有的健康。
4. 醫師親自診治,針對個別體質處方用藥:
坊間常用當歸、生耆,燉煮鱸魚,以促進傷口愈合。但並不是每位患者都適合服用這帖藥,例如有術後易腹脹、排便不暢困擾的患者,或有高血壓、心臟病等慢性病史的患者就不適用。中醫在術前術後的調理是依據辨證論治的原則,由醫師親自診脈處方,根據每位患者體質的寒熱虛實來處方用藥,讓患者能安心服用,讓中西醫藥的結合更有加乘效果。
【內容來源或主要科學文獻依據】醫師自行發表 【轉載本文請取得原作者同意】 |